|
张大良:加快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更好服务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作者: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 发布时间:2023-06-27

加快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更好服务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在地方行业划转院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  

张大良

(2023年6月26日,湖北荆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中,来自全国各地百余所原行业划转院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汇聚在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共同研讨原行业划转院校如何实施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如何加快推进部省企共建和校地融合发展,如何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非常及时,很有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莅临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为原行业划转院校把握高等教育内外形势变化、明确发展路径、作出战略选择、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6月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杜玉波会长就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积极贯彻学会的部署要求,联合常务理事单位长江大学精心组织本次研讨会,以“共建、共享、共融、共赢”为主题,邀请了近30位校领导和专家学者作报告,探索原行业划转院校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理论阐释、宣传引导、舆论支持和实践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0多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机制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形式,对原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调整,原中央部委管理高校中大部分本科院校划转地方,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优化了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动了地方及社会各方面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许多行业划转院校成为所在省的重点建设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智力、人才、科技和文化支撑作用。例如,长江大学合并组建20年来,学校秉持"主动对接行业、融入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聚焦能源和粮食"两个安全"、着力教育和医疗"两个民生"、融入长江大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两个战略",在清洁能源、绿色农业、区域经济、荆楚文化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的行业划转院校在发展中盲目追求“大而全”,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弱化了与行业的联系,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特色专业没有得到彰显、提升,甚至出现了趋同化的办学现象,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办学特色和优势弱化等问题,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发展中加以解决。

这里,我就如何破解上述难题,努力办好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立足地方办学,加强与行业联系,争取行业和地方全方位支持,强化办学特色,突出办学优势,提升服务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化、现代化等普及化阶段的发展特征更加显著。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毛入学率达到59.6%。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75所(含独立学院164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职(专科)学校1545所;成人高等学校252所。这些数据与20年前相比,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面对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层次类型、质量效益之变,原行业划转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深化综合改革,坚持服务行业和服务地方并重的“双服务”办学思路,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行业划转院校是一批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是一批因行业需要而生、因行业发展和地方发展而兴的高校,必须主动适应行业和地方双重需求。我们要用历史思维、辨证思维、系统思维来看待这批高校,正确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既要按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办学,又要按行业的特殊要求办学。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行业划转院校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这批高校变的是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不变的是行业发展需求和行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实质上,这批高校办学的行业特色恰恰是办学优势之所在,因此我们要因势而为、乘势而上,强化特色、发展优势,在服务行业发展中体现服务全国,扩大影响力、提高美誉度。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既为行业划转院校提供了历史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行业划转院校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尤其要顺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多样化发展趋势,走多样化发展道路,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行业划转院校是行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学科专业要围绕行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和优化调整,毫不动摇保持行业特色才能彰显办学特色。

行业划转院校要坚持服务行业和地方“双重需要”,紧密契合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和基础条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找准办学定位,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彰显优势、办出特色,以自身之所能之所长服务行业和地方之所需。要把握学科建设这个办学的龙头,优先发展行业特色学科,重点打造优势学科集群,凝练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发展方向,整合力量把主干学科做精做强。同时,要拓宽学科建设思路,瞄准行业发展新趋势和高新技术前沿,寻找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跨界整合、创新聚合。

第二,要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理实融通,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把行业和地方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今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文件指出,要“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要“突出优势特色,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加强与行业部门协同联动,促进专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全面协同育人。

要加强专业学院建设,进一步提高特色化办学水平。要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优势、特色专业的集中度,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要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碎片化”,克服专业设置的“功利性”和“多而散”,构建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聚焦重点和优势,集中建设好优势与特色专业集群。

要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育人机制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发课程、教材,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联合培训师资,联合开展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责任共同体。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注重整合校内外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园、企业研发中心、产业联盟等各类创新平台资源,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校企合作联盟,实现高校与行业产业间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成果共创,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服务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要坚持面向未来办学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师德师风、业务能力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学的基础性工作。学校的主要工作任务主要靠教师去完成的。我们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价值引领价值”,“用理想呼应理想,用心灵呼应心灵”。要提高“双师双能型”师资比例,面向行业需求和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要,以产教融合实习基地为纽带,有计划选送专任教师到企业培训、挂职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建设一批由学校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教学团队。要把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聚焦科技前沿,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效互动的机制,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契机,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完善科教融汇育人体系,把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以人才培养特色彰显办学特色。要大力推进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学科建设、应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衷心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和老师们广开言路、分享经验、献计献策,共同提出破解难题的政策建议和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为行业划转院校进一步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完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扫一扫分享本页



上一篇:邬大光 | 时评:在线教学改变了什么[2023-05-09]

下一篇: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3-07-28]